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來,臨汾市隰縣人民法院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堅持端口前移,源頭預防,部門聯動,不斷推進基層“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 截至2022年8月上旬,該院訴源治理調解案件280件,同比上升35.92%,調解成功141件,成功率50.36%,同比增長18.81%,訴訟案件受理數316件,同比下降51.23%,大大減輕了員額法官的負擔,也減少了當事人訴累。 臨汾市隰縣人民法院一班人的努力,贏得了當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肯定和贊譽。 深入調研挖癥結 集思廣益準發力 近年來,臨汾市隰縣經濟社會發展迅速,高速路建設、市政建設涉及大量征地補償,梨果產業迅猛發展拉大了果農收入差距,種種變化對現實生活造成巨大沖擊,呈現出矛盾糾紛多元化、矛盾趨向群體化、矛盾處理復雜化、矛盾對抗極端化等特點,反映在司法領域,隰縣法院2018年受理案件1005件,2019年1182件,2020年1312件,2021年1428件,年增長率平均在12.48%以上,呈逐年遞增之勢。 為追根溯源,找準癥結,院黨組把基層調研作為抓手,深入矛盾多發地,收集資料,分析原因。圍繞一個目標,高效開展訴源治理,迅速解決逐年增長的案件受理數;發力兩個方向,對內推動“分調裁審”改革,構建分層遞進、繁簡結合、銜接配套的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對外整合資源,靶向定位,推動矛盾糾紛預防在源頭、化解在萌芽、解決在訴前;整合三個平臺,實現訴服中心調解平臺,訴源治理調解平臺,人民法庭調解平臺間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推進四個融合,實現法院黨建工作與審判質效深度融合,法院與各單位共建共享,力量聚焦上深度融合,基層社會治理與訴源治理深度融合,法治教育與矛盾化解深度融合。 關口把控提質效 高效裁判領風尚 前置調解規范化。在法院訴訟服務中心開辟涉訴糾紛調解室、家事糾紛調解室、律師調解工作室、以優秀調解員命名的專職調解工作室,共同構建了訴前、訴中調解平臺,邀請8個調解組織和10位特邀調解員入駐該平臺。建立完善訴訟輔導、先行調解、分流銜接等工作流程機制,搭好審前調解的“四梁八柱”,對起訴到法院的糾紛,適宜且同意調解的,導入法院調解平臺,推行“訴前首調”,“線上線下雙調”,確保案件在訴訟流程中獲得最少三次調解機會。積極開展對口委托調解,對專業性較強的矛盾糾紛,委托相關調解組織先行調解,從專業角度為當事人拓寬解決問題的視角和維度。對當事人不同意調解或調解不成的,及時進行立案登記。截至2022年8月上旬,該院訴前委派、訴中調解案件359件,調解成功221件,成功率達65.00%,較2021年提高5.66%,調解時長從去年的6.86天縮短至6.14天,案件得到更高效快捷的審理。 案件審理模塊化。將進入審理程序的案件納入繁簡分流、類案審理、案件監管三大模塊。推進繁簡分流,特別是對符合小額訴訟的案件,及時與當事人溝通,立案時納入小額訴訟程序,推進“要素式審判”,一審終結,減少當事人訟累。立足提速增效,組建速裁團隊,推進速裁快審,在效率上突出“快”,流程上適用“簡”,快速化解訴訟案件;立足辦案尺度統一,推進類案審理,同類案件由同一法官審理,保證案件審理的專業性和結果統一性。立足案件質效,進一步強化專業法官會議與審判委員會銜接,加強“四類案件”監管,努力提升服判息訴率,盡量減少上訴案件和“衍生案件”發生,做到案結事了。定期向社會發布典型案例,明確類型化糾紛裁判標準,提高人民群眾對糾紛化解及裁判結果的預判能力,減少上訪案件發生。 駐點聯建、巡回審判常態化。加強與包聯片區黨建雙聯互建,打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黨建工作新格局。院黨組將全縣劃分為11個包聯片區,11名黨員法官分別對接包聯鄉鎮、社區,訴源治理中心(工作站),包聯企業,加入包聯單位黨支部,聯手共建訴源治理示范點,促進法院工作重心前移,力量下沉。法官每月進駐包聯區不少于兩日,培訓講解法律新規,現場傳授調解經驗,不斷提升包聯區矛盾化解水平。將“我為群眾辦實事”與常態化開展“六進”工作結合,進機關、社區及鄉鎮,聯絡各方,了解社情;進企業,進高速公路施工現場,調研矛盾頻發因素,總結糾紛變化規律;進學校,與師生代表座談,探索“校園普法全覆蓋”長效機制。常態化開展巡回審判,進校園審理醉駕刑事案件,進農村庭院審理鄰里糾紛,進采摘現場審理梨果購銷合同,旁聽群眾累計1400余人次,取得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巡回審判后,黨員法官帶領工作組積極開展法治宣傳,發放防范養老詐騙小冊子,進戶幫助老年人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講解微信小程序“人民法院在線服務”使用方法,服務群眾達2000余人次。 源頭預防解糾紛 前端化解減增量 拓展多元矛盾解紛平臺。在原來8家矛盾化解協作單位的基礎上,繼續拓寬“法院+”對接渠道,推進訴源治理,全面落實多元調解,從3月份開始,院黨組主動聯絡、接洽各單位、鄉鎮、社區黨組織,進一步凝聚力量,整合資源,僅僅一月,便先后在18家單位建立了訴源治理中心(工作站),完成掛牌工作,組建了以醫療糾紛、果業糾紛、校園糾紛調解中心為主體的專業調解團隊,現已發展特邀調解員38名;發揮縣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工會、婦聯、社區等單位輻射面廣、信息量大的特點,共同組建調解中心,選派法官定期出去指導、化解潛在糾紛。進一步落實政法委關于創建“四無”村(社區)的要求,深化與鄉鎮、村(社區)調解組織聯系與相互配合,積極爭取鄉鎮黨委、政府對訴源治理工作的大力支持,組建覆蓋全縣各鄉鎮的調解網絡。各站配備專門法官,對司法所調解案件進行指導,對各單位推選的特邀調解員進行培訓,規范調解行為,規范文書制作,優化司法確認程序,推進在線調解與在線司法確認順暢銜接,依法支持和保護非訴調解成果。截至8月上旬,各訴源治理中心(工作站)現場調解、處理糾紛61件,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解決煩惱,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深化訴調聯動體制機制。組建交通事故糾紛、勞動人事爭議糾紛、果業糾紛、金融糾紛訴源治理工作中心,加強與交警隊事故處理調解平臺、人社局勞動人事爭議在線調解服務平臺、人民銀行金融糾紛在線調解服務平臺等平臺間的橫向對接與聯系,做到案件信息共享,法律資源共享,調解力量共享,使糾紛在平臺上及時得到快速解決。探索交通事故糾紛、果業糾紛、建筑工程糾紛訴前鑒定中示范訴訟量化調處機制。對金融借款、追索勞動報酬、勞動爭議、物業服務公司等糾紛集中處理,集中研討,集中化解,引導銀行、物業、保險、勞動等修正現有格式合同,增加約定適用小額訴訟的條款,形成小額訴訟類型化訴源治理的多元化解機制。截至8月上旬,化解金融糾紛37件,勞動爭議糾紛7件。 延伸人民法庭服務功能。開發區法庭和東川法庭黨支部充分發揮人民法庭“糾紛化解前沿陣地、服務群眾一線平臺、社會治理重要環節”作用,以打造“無訟鄉村”為契機,重點圍繞鄉村振興、環境整治、基層治理,開展人民法庭調解指導、矛盾分流、聯合化解、巡回審判、便民訴訟等工作。在法庭內設立調解工作室,邀請在當地有影響力,熱心調解的社會賢達進駐法庭,即時調處化解當地糾紛,探索形成預防摸排,風險預判,聯動調解,總結反饋的基層治理格局。投入實質化運營一月間,下李法庭已化解糾紛2起,東川法庭化解糾紛7起,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臨汾市隰縣人民法院院黨組將不斷開拓思路,借鑒中立評估的思路,探索在醫療衛生、不動產、建筑工程、環境保護等領域建立中立評估機制,聘請相關領域專家擔任中立評估員,引導當事人自行和解或進行調解,降低鑒定成本,進一步把案件受理數量降下來,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司法需求,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務。 來源:山西法治報
來源:臨汾長安網